不少投放朋友优化账户时,总爱凭感觉调关键词——看到某条词消费高就暂停,觉得某条词“顺眼”就加价,结果越调效果越乱。其实托管竞价推广公司的核心是“用数据说话”,而第一步就是先把基础数据攒够,不然所有操作都是瞎猜。这其中最关键的前提是:必须先拉取3-5天的关键词数据作为分析基础,别嫌麻烦,这步是后续优化的根基。

为啥非要3-5天?太短了不行,比如1天的数据可能受突发流量、节假日影响,波动极大,根本反映不出真实情况;太长也没必要,超过7天的数据可能包含旧的投放策略影响,参考价值会打折扣。3-5天的周期刚好能平衡稳定性和时效性,不管是消费趋势还是转化表现,都能呈现出相对真实的状态,比如咱们服务的一家英语培训机构,之前只看1天数据就停了“成人英语考级”这个词,后来拉3天数据发现是某天突发无效点击导致成本高,恢复投放后成了核心转化词。

数据拉取后,核心就是做好关键词分类处理,不同类型的词要区别对待。先看优质关键词,这类词的核心特征是整体转化成本符合预期,甚至低于目标成本。比如做会计培训的“北京会计证培训报名”,3天内消费800元,带来12条有效线索,成本远低于预期,这类词不用瞎折腾,保留并持续投放就行,甚至可以适当提价抢占更优排名。

再说说转化成本偏高的关键词,这类词不能直接暂停,得先排查问题。重点看两个方向:一是搜索词有没有“乱词”,比如做考研辅导的“上海考研辅导机构”成本高,导出搜索词发现全是“考研复习经验分享”“考研历年真题下载”这类不相关的词;二是检查所在单元的否词设置,上面那个案例就是因为没加“经验”“真题”这类否词,导致无效流量占比高。把这些问题解决后,很多高成本词能变回优质词。

最后是无转化高消费关键词,这类词没什么犹豫的必要——只花钱不转化,直接暂停就行。比如之前有个做学历提升的客户,“学历提升政策解读”这个词3天消费600多,一条线索都没出,导出数据发现全是学生党咨询政策细节,根本不是意向客户,暂停后每月直接省出2000多无效开支。说到底,优化的前提是数据,分类处理的核心是精准筛选,这样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。